对话职规赛① | 以仁心济生灵,以专业筑未来: 回访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选手张维茵
来源: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
日期:2025-11-08
阅读:
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我院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张维茵以优质职业蓝图展现当代农林学子追求,凸显学业发展内核。今日,我们有幸请到她与我们分享她的大赛故事。
张维茵,女,中共党员,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2022级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曾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赛道全国一等奖、科学探究赛道全国三等奖,国家奖学金、“外文奖”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三等奖等荣誉奖项,曾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发表SCI Q1、Q2论文三篇,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一名,志愿服务时长247小时,现已推免直博至中国科学院大学。

记者:张维茵同学,祝贺你取得佳绩。首先,能否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动物医学这一专业的具体内涵与广阔外延?
张维茵:感谢。动物医学,远非大众认知中的“宠物医生”所能概括。它是一个以生物学为基础,综合运用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学等知识,致力于保障动物健康、福利,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综合性学科。其范畴纵贯个体与群体,从伴侣动物的精准诊疗,到经济动物的疫病防控;其领域横跨健康与安全,从人兽共患病的源头监控,到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与食品安全。可以说,它是一门在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公共卫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学科。
记者:如此宏阔的学科,是什么契机让您毅然选择了它作为您的毕生志业?
张维茵:我的选择,源于一次“生命的震颤”。高中时,我目睹一只牧羊犬因误食中毒,在传统经验疗法下未能挽回。后来一位资深兽医指出,若有先进的毒理学知识和血液净化设备,结局或可改写。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对动物的慈悲,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石之上。我渴望掌握的,正是这种能将悲悯转化为有效行动的科学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依赖这些动物的人们的情感慰藉与生计保障。
记者:除了核心的理论知识,您认为这门学科在塑造您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素养方面,还有何深层次的用处?
张维茵:它赋予我一种“系统性的生命观”与“决断下的同理心”。首先,诊断如同探案,要求我们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从纷繁的症状中梳理出病因主线,这锤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其次,面对不会说话的“患者”,我们需要极致的观察力与共情能力,这培养了跨物种沟通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兽医常在信息不完备、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关乎生死的决策,这深刻塑造了我的风险权衡能力与在压力下保持理性的素养。这些,是超越具体知识、受益终身的核心能力。
记者:这次大赛经历中,哪个环节让您对自身的规划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张维茵:“终极答辩”环节。评委老师抛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如何权衡救治一只濒危野生个体的投入与改善一个养殖场整体福利的效益?”,这个问题瞬间将我推向了一个价值排序与伦理思辨的战场。它迫使我超越单纯的技术层面,去思考兽医工作的社会成本与效益,理解资源最优配置的战略意义。这次思想碰撞,让我从一名“技术员”的思维,开始向具有全局观的“行业策略师”蜕变。
记者:您将个人职业定位在“人兽共患病前沿监测”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交叉领域,这如何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相结合?
张维茵:我认为,这是微观执业与宏观战略的经纬交织。我的个人选择,精准契合了国家“同一健康”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诉求。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网的织就,离不开对人兽共患病的前哨监测与源头控制;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畜牧兽医体系提供坚实的生物安全支撑。当我选择投身于此,我的工作便超越了个人职业成就,成为守护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一块基石,成为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的一份力量。时代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我们的奋斗,理应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记者:回顾整个赛程,您最大的个人收获是什么?对下一届选手,有何寄语?
张维茵:我完成了一次“从技艺到道义的升维”。大赛让我认识到,一个卓越的兽医,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具备战略眼光、伦理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我的职业蓝图因此变得更加厚重和清晰。对此,我想分享三点建议:
1.厚植专业,筑牢根基:动物医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务必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知识与技能,这是你一切职业想象的底气所在。
2.躬身实践,格物致知:多走进牧场、实验室和诊室,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理论、发现问题,让知识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
3.心怀寰宇,躬身入局:将个人职业生涯置于国家与行业发展的坐标系中,你的视野会更为开阔,你的工作将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与张维茵同学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新一代动医学子正以卓越的专业素养、深邃的系统思维和主动的担当精神,重新定义着行业的未来。以仁心为舵,以专业为舟,正稳健地驶向那片需要他们守护的生命与事业的蓝海。在他们身上,我们感悟到了动物医学专业的时代价值!
图文: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新媒体中心 文字:苏怡文 李靓宇 指导:李依蓉 排版:段子涵 审校:王越 商肖郎 谭云鹤 责任编辑:李依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