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始于1960年,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创建者,也是我国第一个培养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由著名野生动物领域专家马建章院士创办,培养的一万多名本硕博毕业生先后成为了中国动物学研究、野生动物繁育、旗舰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宠物医疗、人畜共患病防控、发育生物学等事业的中坚力量。
一、学院发展历程
△1960年,东北林学院林学系设立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本科专业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0年,独立为野生动物系
△1992年,壮大为国内唯一的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2019年,全国首个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
二、师生概况
学院现有本科生731人,研究生565人,其中留学生33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0人,全职博士后18人,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7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入选省部级人才22人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三、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动物医学(省级一流专业)、动物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4个本科专业,林学、畜牧学2个学术学位授权点,林业、畜牧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林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和自然保护地学方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林业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畜牧学是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四、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级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野生动物虚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动物学、营养分析、遗传学、动物生理、毛皮学、鸟类与兽类分类学、动物医学等实验室以及全亚洲最齐全的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野生动物产品陈列室、鸟兽标本室等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要求。此外,还在全国各省区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园、救护技术和科研单位等建立了百余家实习基地,可以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院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战略硏究中心(智库),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黑龙江省生物复杂性状仿生与蛋白质机器创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生物安全管控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科研平台。
五、科研贡献
学院在动物学、旗舰物种种质资源保藏、自然保护地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医学、特种动物(特种畜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四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累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6项,在CNS主要子刊、PNAS、国家科学评论、科学通报、Adv Sci、Conserv Biol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国家和省市主要领导正向批示的资政建言20余项,并被国家林草局等部委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施行。
六、社会服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承办黑龙江省“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主题宣教活动,社会反响良好;黑龙江省动物学会连续30余年承办全国中学生物联赛黑龙江赛区的比赛,为国家遴选了大量的拔尖人才;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承接5000多起野生动植物物证鉴定工作,无一失误,为打击野生动物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院先后成立的面向国家林草行业、动物园行业、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行业的各类培训中心,共培训行业人才逾10000人次,实现了全行业全覆盖式的专业技术提升。此外,在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政策咨询,军用民用机场鸟击防治,自然保护地的建立、调整、科考、总规、本底和专项调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领域,学院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学院共签订技术服务合同4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8800多万元。
七、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英、俄、芬、日、荷、澳、意、加、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科研院建立有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中国-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中-俄东北虎保护与恢复研究联合实验室。对外招收国际学生,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开展多种类型的本科生交换、实习实践、短期游学等项目。
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构建贯通产学研用的国内合作网络。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成都生物所、微生物所、上海感染与免疫研究所,以及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国内优势单位和团队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共建联合科研团队、共育高层次人才(包括硕博专项计划与青年教师访学)、共享“西部之光”等政策平台,学院成功将外部优质资源内化为发展动能,在引智育才与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双丰收,有力驱动了学院的内涵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