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联系我们

    学院公众号

    学生天地

    学生说成长②||韩佳慧:根系东林沃土,枝展生态苍穹

    来源: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日期:2025-03-28 阅读: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学校“六说”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集体意识。学院开展“学生说成长”系列活动,邀请在校学生分享学校、学院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大家好,我是韩佳慧,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现就读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这个被誉为"中国自然卫士摇篮"的学术殿堂,用其独特的育人理念与人文情怀,在我青春的年轮上镌刻下深邃的生态印记。

    韩.jpg


    思想淬炼:红色基因与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

    在“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指引下,学院创新构建了“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作为首批参与林科特色党史教育的学生,我深刻理解到:当我们在帽儿山实验林场丈量每一棵三十年轮的红松时,实则在触摸东林人“替河山装成锦绣”的精神年轮。那些泛黄的《森林调查笔记》所承载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生态伦理学”课堂上,学院构建起独特的生态理念教育体系。马建章院士曾以东北虎保护案例阐释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记得在课堂上,教师带领我们观看东北虎幼崽红外影像时的场景:当镜头中母虎舔舐幼崽的温情画面与盗猎者捕兽夹上斑驳的血迹形成强烈对比时,整个教室陷入死寂般的沉默。这种直击心灵的道德叩问,远比任何说教更具穿透力。

    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主题为“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在学院团委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伊春市大箐山县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领小学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以授课、游戏、知识竞赛的方式科普生物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带领小学生们深入林区,引导树立科学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专业锻造: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

    在构建“理论-技术-应用”三维知识体系过程中,我系统掌握了动物营养需求分析与饲料配方设计的核心技能。特别是在《动物营养学》课程中,通过构建肉羊日粮配比模型,实现了从文献研读到生产应用的知识转化。这种产学研贯通的培养模式,为我们搭建起连通实验室与产业端的认知桥梁。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我也有幸参与了题为“聚乙烯微塑料对蚯蚓生态毒理效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通过该研究,我经历了从蚯蚓的培养、解剖到高通量测序的全过程科研训练。在长达112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团队严格遵循实验室标准,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此次实验经历对于提升本人的科研素养和实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育人:专业认知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在帽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进行鸟类环志数据采集。凌晨五点的露水浸透观测笔记,夜晚九点的灯光束划过林间小径,这些实践经历不仅锤炼着专业技能,更塑造着生态卫士特有的精神气质。

    历时72个小时的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科普实践,让我领悟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多维价值。面对不同受众群体,我们策划差异化讲解方案:针对乡镇企业管理者,侧重阐释“两山理论”的经济转化路径;对青少年群体,则通过实地参观讲解进行生态系统的可视化认知。这种分层教育策略,看似复杂繁琐,实则是将生态理念转化为社会行动的宝贵经验。


    精神传承:绿色基因的代际传递与未来展望

    学院文化墙上,站在文化墙前,从马建章院士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到徐秀娟烈士的丹顶鹤守护传奇,这些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守护精神的永恒坐标。现如今的我已经通过“2+3”辅导员项目,即将成为一名东林辅导员,站在巨木的年轮之上,回望根系深扎的东林土壤,仰望枝桠伸展的生态苍穹,我深知: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一粒种子找到破土而生的方向,让每一片绿叶铭记滋养它的阳光。

    根系东林土壤,是母校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胸怀,让我在课堂里读懂塞罕坝的松涛、在博物馆触摸红松的纹理、在帽儿山实习中听见森林的呼吸。感谢这片土地赋予我双重身份——既是生态文明的受育者,又是绿色基因的播种者。

    枝展生态苍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即将作为辅导员的我,愿以青春为桥梁,将东林的精神年轮与新生的理想年轮紧密嵌套——带学生用脚步丈量龙江湿地的边界,用创新激活枯枝落叶的重生。

    临此重任,心怀赤诚,我将以文化墙为镜,映照初心,让前辈的坚守成为学生破茧的灯火;以“2+3”项目为舟,载渡理想,让东林的沃土滋养每一株向上的生命;更愿与万千学子共勉——做一棵树,根系扎牢东林的精神厚土;成一片林,枝桠托起中国的绿色明天!

    图文:韩佳慧  指导:翟荣升  排版:李明玥  责任编辑:尹宇彤 刘雨欣